老年糖尿病怎么管?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全攻略
家里有患糖尿病的老人,饮食不敢随便吃、运动怕出意外、血糖不知道怎么测?其实不用慌,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帮老人在控糖的同时保持生活质量。下面这份通俗指南,从饮食、运动、血糖监测三个关键方面,手把手教你怎么做。

一、饮食:吃对了,血糖稳一半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核心是“个体化、控血糖、防营养不良”,记住这几个关键点,做饭不再难:
1. 主食选“粗”不选“精”:每天吃的主食(米饭、面条等),尽量换成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玉米),它们消化慢、升血糖稳,还能补膳食纤维。避免白米饭、白馒头、白粥等精制碳水,吃多了容易让血糖“飙升”。
2. 蛋白质要“优质足量”:老人容易肌肉流失,每天得吃够优质蛋白——比如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再搭配鱼、虾、瘦肉或豆腐(大豆蛋白更护血管)。
3. 先吃菜汤,再吃主食:改变吃饭顺序很重要!先喝清淡的汤(别喝油腻的浓汤)、吃半盘蔬菜(绿叶菜、瓜茄类都可以),最后吃主食和蛋白质。这样能延缓血糖上升,避免餐后血糖太高。
4. 水果别“戒”,选对时间和种类:不用完全不吃水果,选低糖的(比如苹果、梨、蓝莓,避开西瓜、荔枝),每次吃一小份(大概拳头大小),在两餐之间(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吃,不影响正餐血糖。
5. 特殊情况特殊办:如果老人牙不好、咽东西困难,可把菜、肉、饭打成糊状一起吃,保证营养均衡;要是食欲差、体重下降,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糖尿病专用营养制剂,别盲目“忌口”导致营养不良。
二、运动:适度运动,控糖又防摔

老人运动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安全、能坚持、帮控糖”,记住“三个适合”:
1. 选适合的运动方式:体能好的老人,可选快走、打门球、练太极、游泳(有人陪同);体能一般或行动不便的,坐着做关节活动(比如活动手腕、脚踝、膝盖)、抬手举轻物(比如矿泉水瓶),也能防肌肉流失。
2. 凑够适合的时间:不用一次运动很久,每天三餐后散步10~15分钟,就能帮着降餐后血糖;每周再选3~5天,每次花30~45分钟做全身运动(比如快走+简单拉伸),活动时注意让颈、肩、膝等关节都动到,防跌倒、防骨折。
3. 做好适合的准备和防护:运动前先热身(比如慢走5分钟、活动关节),穿宽松的衣服和防滑鞋;运动中别太拼,以“不喘、能说话”为度,避免在高温、潮湿的地方运动;运动前后一定要检查老人的脚,看看有没有磨破、红肿,防止足部受伤。
4. 这些情况别运动:如果老人正犯心肌梗死、脑梗,或有急性感染(比如发烧)、严重肾病,先好好休息,等病情稳定后再在医生指导下慢慢恢复运动。
三、血糖监测:测对了,才能调对方案
很多家属不知道什么时候测血糖,其实不用每天测7次,根据老人情况选“模式”就行,简单又实用:
1. 血糖稳定时:少测但要规律:如果老人血糖控制得好,每周选1~2天,测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看看基础血糖稳不稳;要是老人自己操作不方便,可去社区医院测。
2. 血糖不稳或刚调整方案时:多测找规律:比如刚确诊糖尿病、刚换降糖药,或饮食、运动变了,建议测“三餐前+睡前”的血糖(共4次),能全面了解全天血糖;要是想更细致,可加测“餐后2小时”血糖(比如早餐后、晚餐后),看看吃的饭对血糖影响有多大。
3. 特殊情况:及时加测:如果老人有低血糖症状(比如头晕、心慌、出冷汗),或生病(比如感冒、发烧),要多测几次血糖,必要时用连续血糖监测仪(能测3~14天的血糖变化),方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不建议只测餐后血糖,没有餐前血糖对比,很难判断血糖问题出在哪。
老年糖尿病管理,核心是“不极端、个体化”——既不盲目严格忌口导致营养不良,也不忽视运动和监测让血糖失控。只要跟着科学方法做,就能帮老人在控糖的同时,保持健康和活力。用心服务,用爱陪伴——我们一直如此,始终如一。
就诊地址:医院院内西侧感染性疾病科。
咨询电话:发热门诊(24小时可就诊) : 5182167 病房医办室:5187584 病房护办室:5187824
科室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急危重症诊疗中心感染性疾病科是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由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危重症诊疗中心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组建而成,是我区中蒙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科室。其主要职能为负责传染病(尤其是高致病力传染病)的筛查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一楼内设有CT室、药房、PCR检验室、检验科、候诊区、隔离观察室、抢救室、治疗室等区域;二楼为急危重症诊疗中心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开放床位13张,全部为单人单间设置,配备独立卫生间,适合收治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就医环境舒适便利。
专家简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