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虽小,烦恼不少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 “小袋子”,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当胆囊管被结石堵塞、细菌感染,或胆汁长期淤积刺激胆囊壁时,胆囊就会出现炎症,即胆囊炎。

01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胆囊炎的症状集中在右上腹,不同类型症状略有差异,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 急性胆囊炎典型症状
右上腹疼痛:最核心症状,多为突发的持续性胀痛或绞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比如疼到右肩胛骨附近),尤其在吃油腻食物后或夜间突然发作。
恶心呕吐:约 80% 患者会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呕吐胆汁(黄绿色液体),呕吐后腹痛通常不会缓解。
发热:多数患者伴有低热(38℃左右),若体温超过 39℃,可能提示胆囊化脓或穿孔,需紧急处理。
其他:部分人可能出现右上腹压痛(按压时疼痛明显),或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胆汁排出受阻,可能合并胆管结石)。
2. 慢性胆囊炎症状
症状较轻微,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尤其在吃油腻食物后加重,可能伴随消化不良、嗳气(打嗝)、反酸等,容易被误认为 “胃病”。
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通过 B 超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

02 科学处理:记住 “2 不 3 要”,避免加重病情
1.不自行吃止痛药:盲目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等)可能掩盖病情,比如胆囊穿孔的疼痛被掩盖,延误诊断和治疗。
2.不进食油腻、辛辣食物:急性发作时吃油炸、肥肉、辣椒等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疼痛和炎症;慢性期也需避免这类食物,减少发作频率。
3.要立即休息 + 禁食禁水(急性发作时):停止活动,采取半坐卧位(减轻腹部压力),暂时不吃饭、不喝水,避免胆囊进一步收缩,缓解疼痛。
4.要及时就医检查:挂肝胆外科或急诊科,通过腹部 B 超(首选检查,能快速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血常规(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明确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

03 康复与预防:做好这几点,减少发作、降低风险
1. 康复期注意事项(术后或非手术患者)
饮食调整:术后 1-2 周以清淡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粥、烂面条、蒸蛋),逐渐过渡到低脂饮食;长期需坚持 “低脂、低胆固醇、规律饮食”,少吃动物内脏、蛋黄、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规律进食:三餐定时定量,尤其要吃早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空腹时胆汁淤积在胆囊,易形成结石,诱发炎症)。
避免劳累:术后 1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搬重物),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促进恢复。
2. 日常预防措施
控制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比如少喝奶茶、少吃火锅、肥肉,避免长期饮酒。
规律作息 + 运动:避免熬夜,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每周坚持 3-4 次轻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人群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 2-3 倍)。
定期体检:尤其是 40 岁以上、女性、肥胖或有胆囊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每年做 1 次腹部 B 超,早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时干预,避免发展为胆囊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