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官网!

医院新闻

『健康科普 | 护理』时令节气与健康全攻略:顺应自然 守护身心

发布时间:2025.07.01 阅读次数:15

字体:

{ 关闭 }

微信图片_20250626112038.jpg



一、时令节气变化与健康生活指南



1. 春生:阳气升发,防过敏与流感。春季气温波动大,花粉、尘螨活跃,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建议早睡早起,多踏青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以辛甘发散为宜,如春笋、菠菜,搭配蜂蜜水润燥。

微信图片_20250626112134.png


2. 夏长:防暑祛湿,警惕空调病。夏季湿热,人体出汗多但易贪凉。应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适时开窗通风;饮食选择绿豆、冬瓜等清热祛湿食材,多喝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3. 秋收:滋阴润燥,预防呼吸道疾病。秋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咽干、咳嗽。可食用雪梨、银耳润肺,早睡早起收敛阳气;老人和儿童需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流感。


4. 冬藏:养肾防寒,谨防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寒冷,血管收缩,高血压、心梗风险增加。宜早睡晚起养阳气,多吃黑芝麻、核桃补肾;晨练推迟至日出后,避免严寒刺激。



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真实威胁



1.极端天气直接危害


高温热浪:引发中暑、热射病,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尤需警惕。


暴雨洪涝:水源污染易导致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

2.长期气候影响:气候变暖使蚊虫活动范围扩大,疟疾、登革热传播风险上升;海平面上升加剧沿海地区居民心理健康压力。



三,气候敏感疾病与防护



疾病类型
高发季节
防护措施
过敏性疾病
春秋季
佩戴口罩,定期清洗床上用品
呼吸道疾病
秋冬季
接种流感疫苗,避免人群密集场所
肠道传染病
夏季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
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
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避免情绪波动



四,极端天气自救互救指南



1. 高温热浪:及时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降温,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若出现意识模糊、体温超40℃,立即拨打120并采取冷水浸浴急救。

2. 暴雨洪涝:远离低洼地带、电线杆,向高处转移;被困时利用漂浮物等待救援。洪水退去后,对房屋、餐具彻底消毒,预防疾病传播。



五,不同场景应对气候变化策略



1. 医院:建立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储备应急药品和发电设备,保障医疗服务不间断。


2. 社区:组织健康宣教活动,设立避暑纳凉点,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关怀。


3. 学校:开展防灾演练,普及气候变化知识;调整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高温时段运动。


4. 城市与乡村:城市加强绿地建设缓解热岛效应,乡村完善排水系统,推广耐旱作物种植。



六、日常自我保健小贴士



饮食:遵循“不时不食”原则,选择当季蔬果,搭配药膳调理体质。


运动:根据节气调整强度,冬季以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为主。


情绪:顺应自然节奏,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冥想、阅读缓解压力。


微信图片_20250626111941.png


顺应时令节气变化,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守护健康的关键。通过知识普及与行动实践,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