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新发传染病的出现,老传染病的复燃,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二、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并根据其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分类管理,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防控效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例如: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目前法定传染病共41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8种,丙类传染病11种。其中乙类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四、传染病的三要素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均为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生活接触、虫媒、血液、土壤等。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该人群普遍易感。
五、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
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落实“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进行消毒和隔离;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锻炼身体、改善营养、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