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抽动障碍:科学认知,用理解守护孩子成长
2025年10月30日,我国将迎来第五个“抽动障碍关爱日”。生活中,不少家长、老师常会把孩子的一些异常动作或发声,误判为“调皮捣蛋”“坏习惯”“故意作对”或是“没礼貌”,却很少意识到,这些看似“不听话”的表现,可能是抽动障碍(简称“抽动症”)发出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系统了解抽动症,用科学的认知打破误解,为抽动症儿童营造更包容的成长环境。
认识抽动症:并非“调皮”,而是儿童青少年常见障碍
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神经发育相关障碍,并非孩子主观可控的“坏行为”。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其发病并不罕见: 1.据相关研究报道,5%-20%的学龄儿童曾有过短暂性抽动症病史,症状通常持续时间较短; 2.慢性抽动症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为1%-2% ,症状会持续1年以上,且仅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中的一种; 3. 症状更复杂的Tourette综合征(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患病率虽相对较低,也达到了0.05%-0.3% 。 该病的起病时间多集中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目前临床也发现极少数患者在成年后起病),其中5-7岁是发病的高发年龄段。其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或发声——具体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如眨眼、耸肩)和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出怪声),根据症状表现和持续时间,主要分为三类:短暂性抽动症、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 
识别信号:孩子出现这些表现,需警惕抽动症
抽动症的治疗并非“一刀切”,需要一个体化的综合方案。目标并非完全消除所有抽动症状,而是减轻症状对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的负面影响。如果抽动症状轻微,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医生通常会建议“观察与等待”。在此期间,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是核心,很多孩子的症状会随着成长自然缓解或减轻。对于需要干预的中重度抽动,心理行为治疗是首选和基础。当抽动严重干扰到孩子的学习、社交或导致身体不适时,医生会考虑药物治疗。
探寻病因:抽动症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目前医学研究表明,抽动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由某一个单一原因引起,主要涉及以下几类关键因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抽动症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儿童,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2.神经生化因素:大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可能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进而诱发抽动症状; 3.围生期损害: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吸烟饮酒,或分娩时出现缺氧、早产、难产等情况,都可能增加孩子患抽动症的概率; 4. 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环境不和谐(如父母频繁争吵、教育方式严苛)、学习压力过大、突然遭遇重大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转学)等心理应激事件,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儿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相关,例如感染链球菌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抽动症状出现。 
警惕共患病:抽动症常“伴随”其他问题
抽动症患儿往往不只是存在单一的抽动症状,还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即“共患病”),这些共患病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常见类型包括: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是抽动症最常见的共患病之一; 2. 强迫障碍(OCD):反复出现不必要的强迫思维(如总担心“东西没放好”“手没洗干净”)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整理物品、反复洗手); 3. 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患儿可能经常感到情绪低落、烦躁、紧张,对以往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 - 品行障碍:表现为说谎、偷窃、故意破坏物品、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 4.学习障碍:因抽动症状分散注意力,或合并注意力缺陷,导致孩子在阅读、书写、计算等学习能力上出现明显困难; 5. 睡眠障碍: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浅等问题,长期影响睡眠质量。
及时治疗的重要性:避免延误带来的多重危害
很多家长存在“抽动症会自愈,不用治疗”的误区,但事实上,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抽动症状可能持续加重,还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一系列难以挽回的影响: 1. 继发学习困难 抽动动作和不自主发声会严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严重的运动性抽动(如频繁甩头、鼓肚子)会让孩子无法专注盯着书本;发声性抽动(如频繁清嗓子、尖叫)则让孩子在课堂上需费力控制自己,根本无法听清老师讲课。长期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明显下滑,再加上同学的嘲笑、老师的误解,还可能让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 2. 影响个性发展 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孩子会因频繁的抽动症状和他人的异样眼光,逐渐失去自尊和自信,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部分孩子还可能因长期的心理压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甚至发展出反社会心理,到青少年时期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品行障碍。 3. 导致社会退缩与社交障碍 抽动症状若未得到控制,会严重阻碍孩子与同学、同伴的正常交往:孩子可能因担心被嘲笑而刻意回避集体活动,逐渐变得自卑、孤僻;长期的社交隔离还可能导致其行为不成熟、出现口吃等问题,形成“越回避越孤立”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发展。 4. 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面对孩子的症状,部分家长因不了解疾病,会误以为孩子是“故意作对”,进而采取训斥、打骂等错误教育方式,加剧亲子矛盾;更多家长则会陷入深深的困惑、自责(如“是不是我没照顾好娃”),甚至夫妻间互相指责,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此外,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长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长期承受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部分家长甚至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科学治疗:蒙医干预为孩子提供有效方案 
目前,抽动症的治疗强调“个体化、规范化”,需结合孩子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共患病情况等制定方案。其中,蒙医在抽动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具有温和、注重整体调理的优势。 以蒙医儿童康复科为例,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体质差异,采用“辨证施治”的思路: 1. 首先通过专业诊断,明确孩子的体质类型和病因; - 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口服蒙药调理,从内部改善身体状态; 2. 同时结合蒙古灸、耳穴压豆等传统蒙医外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抽动症状。 临床实践表明,这种“内服+外治”的蒙医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抽动症患儿的症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为抽动症儿童的康复提供了可靠选择。 医生出诊信息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一楼B区蒙医儿童康复科门诊: 旭日主任医师 周一、周五、周六上午 春英主任医生 周二、周四全天,周日上午 金桥院区二楼0223室: 旭日主任医师 周二、周四上午 春英主任医生 周一、周三下午 咨询电话:1874813131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