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官网!

医院新闻

白衣天使的乡间守望:一位蒙医医生的基层疗愈之旅——治未病中心白明慧医生榆林镇支援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5 阅读次数:17

字体:

{ 关闭 }

2025年3月1日,我院治未病中心白明慧医生驱车驶向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开启为期半年的基层医疗支援。车轮碾过晨霜,载着都市的喧嚣与初为人母的疲惫,也载着蒙医药的种子,奔向一片亟待滋养的土地。


微信图片_20251015161552_8_656.jpg



初识榆林:再宁静中的触摸真实的医疗困境


榆林镇卫生院静立在国道北侧,与村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这里没有城市医院的喧嚣,候诊区坐着的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银发苍苍,步履蹒跚。午休时分,耳畔唯有风声低语,这份宁静让白明惠想起了都市深夜的工地轰鸣——两个世界,两种节奏。她很快发现,这里的核心医疗需求简单而迫切,老人们进一趟城需要辗转30分钟,卫生院卢医生的存在,本身就是解决就医难题的关键。



深入乡间:车轮上的巡诊与蒙医初探


4月10日,白明慧的足迹延伸至更偏远的东干丈村。这个村庄只剩下古稀老人坚守,乡医早已退休,医疗资源几乎空白。一位68岁的老人腹胀如鼓,骨质疏松严重,几乎无法行走。白明惠仔细查体后发现全腹压痛,虽然蒙药“道日图-赫依-8胶囊”可以缓解气滞,但考虑到体征的严重性,她坚持建议老人到市区医院进一步检查,并细心地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这样的出诊让她深刻意识到:在偏远的乡村,医疗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


在榆林的一个多月里,白明慧开始尝试推广蒙医药,但很快发现了现实的阻力。村民们习惯使用脑心通、银杏叶片甚至阿司匹林,但往往说不清自己的病史,用药也缺乏科学依据。蒙医药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更让她忧心的是,老人们大多不熟悉智能手机,“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在这里成为空谈。她明白,蒙医药要在基层扎根,需要更直观的疗效展示和更耐心的沟通。



微信图片_20251015161555_10_656.jpg



心灵的疗愈:再乡间找回从医的初心


日常诊疗间隙,榆林的宁静给了我珍贵的留白。清晨驶过金海高架,春日桃花绽放,唤醒了因育儿和工作而麻木的四季感知。开车驰骋在车流渐稀的东行路上,她得以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关于奔四之际是否读博的迷茫,关于工作价值与环境的权衡。榆林的生活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种世界:大城市人口密集却焦虑弥漫,信息过载;小镇交通便利(需求时进城不难),生活舒缓,压力远遁。医路生涯启蒙老师“做你自己,真诚待人”的教诲,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回响。我以坦诚融入,收获了比预期更多的接纳与善意。这份经历,成为产后两年多来一次意外的精神疗愈。


微信图片_20251015161557_11_656.jpg



收获与回望:蒙医星火与难舍的宁静


五月初夏,国道两旁绿意盎然,卫生院工作也进入常态——日常处理头疼脑热,观察到大病村民尚能进城就医,但后续频繁复诊仍是难题,蒙医在缓解这类慢性痛苦上潜力巨大。然而推广初期,其认知度低的困境依然存在。


半年的支援即将结束,白明慧的收获远超预期:心灵在宁静中修复,在基层工作的间隙,她完成了职称晋升论文及部分科研工作,其价值远胜半年奖金。唯一的不舍与忧虑,是这份初生的蒙医星火,在她离开后恐将暂时熄灭。但她知道,种子已经播下。车轮终将驶离国道,但榆林的朝霞与风声,村民信任的目光,已成为心底不灭的印记。服务基层的召唤,已融入她的血脉——不知未来,是否还有缘再赴这样的乡野疗愈之旅?


白明慧医生的榆林之行,不仅是一次医疗支援,更是一场医者与土地的对话。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传统医学在基层医疗中的无限可能。蒙医药的种子已在榆林播下,期待有一天,这些种子能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白明慧

副主任医师

白明慧,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工作13年。目前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蒙医治未病中心,此前曾在急诊科工作8年,积累了扎实的急救技能和临床经验。2020年起,专注于治未病领域,致力于通过蒙医传统疗法与蒙药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尤其擅长治疗失眠、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慢性咳嗽、胃肠功能紊乱等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科研与教学方面,曾主持或参与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参编学术著作3部,主编1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