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等15家中央主要媒体 聚焦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为迎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我区的召开,7月20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民族报、民族画报、中国民族杂志、健康报15家中央主要媒体记者深入到我区采访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亮点,蒙医药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其中。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作为全区蒙医药事业发展的代表,迎来中央媒体的“大腕”。乌兰院长陪同采访并向记者团介绍蒙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概况,以及国际蒙医医院成立3年来取得的成就。
各路媒体记者一进入医院门诊大厅即被展示蒙医药发展历程的铜浮雕所吸引,在乌兰院长的讲解下走近神奇的蒙医蒙药。记者们深入到我院蒙医儿科、蒙医甲状腺病科、蒙医五疗科、蒙医骨伤科、蒙医血液科、蒙医心身医学科、蒙医心病科、蒙医消化内科、包氏正骨科、包金良整骨科、蒙医清浊疗法科、蒙医点穴反射疗法科、蒙医康复科等蒙医特色科室,浏览院内蒙医药博物馆的珍贵馆藏,详细了解蒙医药发展历史脉络、蒙医特色疗法、独树一帜的蒙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当看到蒙医号脉诊病、喷酒手法整骨、手法点穴、铜罐疗法、火针疗法、放血疗法、蒙医锤正疗法等传统、绿色、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现场演示时,记者们啧啧称叹,特别是看到运用蒙医心理疏导、心理暗示,调动激发人体潜能提高免疫力治疗诸多疑难病例时,大家一致表示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祖国民族医学的强大和神奇,有记者不时与医生互动,亲身体验治疗。得知我院的蒙医对外交流开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外籍患者,民族瑰宝已经走出国门走上联合国讲坛,成为“一路一带”战略中的一道风景,成为辐射带动指导全区乃至全国八省区蒙医药事业的发展领头雁,天然绿色、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蒙医蒙药正在深深根植于百姓心中时,记者们纷纷采录下珍贵的镜头和一组组数据。
记者们在骨伤科现场观摩蒙医手法整骨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蒙医药事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悄然崛起,正是沐浴了党的民族医药政策的阳光雨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蒙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医药熠熠生辉,我们这一代承载着完成数辈蒙医工作者的夙愿,更肩负着培养优秀蒙医药人才在国际蒙医医院这个大摇篮中健康成长的使命,使蒙医事业传承不息、名医辈出,受惠于更多百姓”,在陪同采访中,乌兰院长娓娓道来。在介绍蒙医重点优势学科和蒙医后继人才时更是如数家珍,她说,近年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精神以及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扶持和促进政策,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蒙医药事业在沉寂多年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步入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成立,再次使全国及自治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别是广大蒙医药工作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由于有了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予以的良好平台,才能在医院成立仅3年就吸引了近40位归国博士和省外及本土博士,硕士以上学历的蒙医药医务工作者占医院业务人员的40%,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出国深造及工作的人员开始回归,转行的开始归队到蒙医药队伍中,西化的也开始回归到了蒙医药队伍中,广大民族医药工作者体会到党的民族医药阳光雨露对民族医药事业关照。国际蒙医医院不仅成为蒙医药医学及文化得以继承发扬的摇篮,更成为蒙汉各民族医务工作者及蒙汉医患和谐相处的大家庭,用大医精诚书写着各民族团结的典范。
15家媒体记者被内蒙古蒙医药事业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要与医院建立友好联系,进一步深入采访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蒙医蒙药。(院长办公室 王文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