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引航:推开孤独症认知之门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中国精协公布了2025年世界孤独症日的宣传主题口号:“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此次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更是为了呼吁全社会以科学的态度接纳这一特殊群体,用温暖的行动为他们创造更包容的环境。
临床表现
1.社交互动异常:缺乏主动眼神接触、难以建立同伴关系、无法理解社交情境(如不会分享快乐或回应他人情绪)。典型行为:对他人呼唤无反应、极少使用手势(如指物)、难以参与合作性游戏。
2.语言及非语言沟通障碍:语言发展滞后:2岁仍无有意义词汇,3岁无法使用简单句子,或出现语言倒退现象(如已学会的词汇突然消失)。非语言异常:无法理解表情/语调含义,刻板重复使用语言(如机械复述广告词)。
3.行为模式刻板与感知觉异常:重复性动作:持续摆弄物体(如旋转车轮)、强迫排列物品、对特定声音/质地过度敏感或迟钝。规则依赖:强烈抗拒日常流程改变(如固定行走路线),极端专注狭窄兴趣(如行车道、安全出口的排列)。
干预措施
孤独症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先进行系统诊断和评估(如行为观察、发育量表评估等),再制定个性化方案。
通过行为训练(如用奖励游戏提升社交和自理能力)、语言治疗(借助图片或电子设备辅助沟通)帮助孩子发展核心技能;医生会针对焦虑、多动等问题短期用药缓解症状。家长需配合学习干预技巧,在家减少干扰并建立规律生活。学校和社会提供特教支持、社交训练等资源,帮助孩子逐步适应集体生活。
孤独症的筛查和早期干预重要吗?
孤独症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1.筛查关键期:1-2岁是黄金筛查阶段,通过观察孩子是否有“不看人、不指物、不说话、行为刻板”等迹象,结合专业评估尽早识别。
2.早期干预改善显著:3岁前大脑可塑性最强,通过科学干预能显著提升孩子的社交、语言能力,甚至部分孩子可接近正常发育水平。
3.避免误区:不要盲目等待“孩子长大就好了”或迷信偏方,错过干预黄金期可能影响终身发展。
4.温馨提示:若发现孩子发育异常(如18个月仍不会指物、2岁无语言),请尽快到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早诊断早行动!注意!所有干预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且越早开始(3岁前最佳),改善效果越明显。
遇到“星星”的孩子,日常中的温暖举动有哪些?
当遇到孤独症患者时,以耐心和尊重为前提,用简单清晰的语言直接沟通,避免隐喻或催促,给予他们回应和调整的时间;接纳其独特表达方式(如重复行为、专注兴趣或减少对视),不强行纠正或强迫社交互动;关注环境舒适度,减少噪音、强光等感官刺激,提前告知计划变动以缓解焦虑,必要时提供安静空间或辅助沟通工具。
尊重个人空间与独立性,避免随意肢体接触或过度保护,通过观察或轻声询问提供适度帮助,同时避免过度干涉;包容差异,避免标签化,理解情绪波动多源于环境压力而非主观故意,不评判其行为是否符合“常规”。最重要的是以平等态度传递善意,既不歧视也不特殊对待,支持患者及其家庭融入社会,共同营造多元友好的包容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安全与尊严。
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孤独症群体,不歧视也不特殊对待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孤独≠孤立」,而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自然呈现。他们或许不懂社交规则,但能感受到真诚与善意。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在阳光下绽放,当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个世界将因多元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