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官网!

医院新闻

重症医学科(ICU)监护病房 | 急危重症诊疗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次数:11

字体:

{ 关闭 }

在ICU(重症监护病房)外,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属隔着玻璃窗焦急凝望,总想多待一会儿,哪怕多陪患者说句话也好。但医护人员总会温柔却坚定地提醒:"探视时间到了,咱们先出来吧。"这并非不近人情,而是ICU里特殊的"生存法则"——控制探视时间,恰恰是对患者最深的守护。


图片4.jpg

1
患者需要的"安静修复期",容不得打扰


ICU里的患者,大多是刚闯过生死关的重症病人:可能刚做完大手术,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可能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全靠呼吸机、监护仪维持生命。他们的身体就像一台"待修复的精密仪器",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生理环境。


人在清醒时,哪怕只是和人说话、听周围的声音,都会消耗能量。对ICU患者来说,这种消耗可能是"致命的":心率加快、血压波动、氧耗增加,原本就脆弱的心肺功能很可能因此负担加重。有研究发现,一次超过30分钟的探视,可能导致部分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5%-10%,需要医护人员紧急调整治疗参数。


更重要的是,ICU患者的睡眠本就支离破碎——监护仪的警报声、治疗操作的动静,已经让他们很难进入深睡眠。而探视时的灯光、交谈声,会进一步打乱他们的休息节奏。要知道,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间",尤其是重症患者,只有保证足够的休息,才能让免疫力、组织修复能力"在线"。


图片34.jpg

2
看不见的"感染防线",最怕频繁"开门"


ICU患者几乎都处于免疫力极低的状态:创伤、感染、大剂量药物的使用,让他们像失去盾牌的战士,任何一点病菌都可能乘虚而入。而探视,恰恰是潜在的"感染风险点"。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独特的菌群,健康人能与之和平共处,但对ICU患者可能是"威胁"。家属从外界带入的细菌、病毒,可能附着在衣服、手上,哪怕洗了手,也很难完全清除。如果探视时间过长,人员在病房内停留越久,病菌飘落、附着在患者管路(如气管插管、静脉导管)或伤口上的概率就越高。


更关键的是,每次开门探视,都会打破ICU的"层流环境"。ICU的空气是经过严格过滤的,能减少空气中的病菌浓度,但频繁开门会让外界未过滤的空气涌入,破坏这种保护性环境。有数据显示,每天探视次数超过3次,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会增加20%。


3
医护的"战斗时间",需要绝对专注

ICU里的每分每秒都可能关乎生死:这边要调整呼吸机参数,那边要监测血压变化;刚处理完突发心律失常,又要准备紧急血液净化......医护人员的工作节奏快、精度高,容不得一丝分心。


如果探视时间不控制,医护人员可能需要频繁暂停操作来回应家属的疑问,或是在多人探视时分心维持秩序。而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往往在瞬间——比如血压突然下降、呼吸机报警提示气道阻力增加,这些都需要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判断、处理,哪怕耽误1分钟,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控制探视时间,也是为了让医护能集中精力完成核心工作:精准给药、调整生命支持设备、记录病情变化......这些看似平凡的操作,正是守护患者生命的"基石"。




4
科学探视,是守护也是尊重


当然,ICU并非完全"隔绝亲情"。现在很多医院会根据患者病情,安排1-2次/天、每次30分钟左右的探视时间,部分医院还开通了视频探视,既能减少感染风险,又能让家属了解患者情况。


对家属来说,遵守探视时间,做好自身防护(如穿隔离衣、戴口罩、手消毒),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护患者——不打扰他们的修复,不增加感染风险,让医护能全身心投入治疗。


图片12.jpg


ICU的门,隔开的是距离,隔不开的是牵挂。理解"控制探视时间"背后的科学逻辑,配合医护的安排,才能让患者在最安全的环境里,更快地闯过难关,早日回到家人身边。


图片77.jp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