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勤廉榜样⑲ | 霍瑞斌:白袍隐星河 先锋擎战帜
勤,贵在奉献;廉,贵在坚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和清廉医院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学习榜样、崇尚榜样、争当榜样、赶超榜样,积极营造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行风清明的浓厚氛围,2024年起,医院纪委在全院广泛选树挖掘清廉守纪、勤干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勤廉模范,现在“廉洁国蒙”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初心点燃梦想,用专业和专注、无私和奉献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廉洁从业、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霍瑞斌:白袍隐星河 先锋擎战帜

霍瑞斌,副主任检验师,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第七届检验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检验与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他是隐匿于白袍之后的光影捕手。显微镜筒深入微观星河,精密仪器轻诉着血液的奥秘,试剂悄然析出体液的证据。在由数据与细胞构建的寂静世界中,他于细微之处探寻疾病的蛛丝马迹,为治疗锁定精准的方向。虽不直接面对患者,检验医生却凭借毫厘之间的真相,为临床诊疗递上解开疾患谜团的密钥,于幕后点燃治愈的希望之火。
从零开始,铸就质量基石
2010年,医院初建,霍瑞斌作为首批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临床检验中心的“创业”征程。他亲身参与实验室的布局设计、水电改造和设备入场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实验室的建设符合高标准的检验要求。他广泛搜集国内外前沿资料,结合医院实际,从零开始构建科室SOP文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为检验结果的精准可靠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全新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流程,他不断学习钻研,熟练地掌握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技巧,建立了完善的设备档案以及维护保养制度。他深知,检验质量是临床诊疗的基石,丝毫马虎不得。每日雷打不动地开展仪器巡检与质量控制工作,是他为保障报告准确性构筑的第一道防线。
霍瑞斌以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为临床检验中心打下坚实的质量基础,使中心迅速具备多项检验能力,有力支持临床诊断。此后,他依然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医院检验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
突破前沿,点亮学科星火
面对检验技术的飞速更迭,霍瑞斌从未停止求知脚步。他主动学习分子诊断等前沿技术,将新知识化为服务患者的利器;他带领团队开展科研项目,致力于解决临床检验中的难题;他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与同行们交流心得,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他参与了国家“十三五”《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研究》科研项目;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国家级论文4篇;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医院检验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作中,霍瑞斌总是主动寻求突破。自2012年起,他化身育人园丁,代教生产实习和进修生20余人,将经验与技术倾囊相授。2013年支援锡盟蒙医医院检验科建设期间,他成功将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的先进质控理念引入并深深植根于该院。2020年支援内蒙古工人疗养院检验科期间,他作为临时负责人,从科室制度到质量控制,从设备管理到维护保养,从满足临床需求到开展新项目检测,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和管理,为检验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带来了显著的改变。
他总是在不同的岗位和环境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为检验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2020年初,霍瑞斌随“乌兰牧骑——走基层巡诊医疗队”驰骋千里,深入锡林郭勒盟偏远牧区。4天辗转三旗,驱车1000余公里,为680名农牧民送医送检,在广袤草原上书写医者仁心。新冠疫情来袭,他主动扛起核酸检测重担,多次离家闭环作战,最长一次连续奋战40余天。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汗水浸透衣裳;最紧张时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只为让焦急的患者早一分钟拿到诊断的“通行证”。
即便面临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每一次的检测操作,他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在那段充满挑战的时光里,他宛如一颗铆足劲的螺丝钉,坚定地挺立在核酸检测的最前线。
2022年担任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后,霍瑞斌协助主任完成科室质量控制监管工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023年,金桥院区实验室从无到有,他带领团队完成场地规划、制度建立、设备调试验收、实验室验收备案,让新院区检验能力高效启航。霍瑞斌深知,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不仅要做好技术层面的工作,更要具备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他主动下沉至每个病区、科室、门诊,倾听临床需求,优化检测项目与流程,真正让检验工作紧贴临床脉搏,2024年获评医院“服务临床先锋”。

“检验科是医院的‘眼睛’,质量控制是检验中心的生命线。”霍瑞斌常以此言自省。十余载春秋更迭,他在默默奉献中守护着检验数据的精准无误,将日复一日的仪器轰鸣转化为守护生命的优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