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勤廉榜样⑳ | 阿古拉:耄耋怀赤诚 廉医耀党徽
勤,贵在奉献;廉,贵在坚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和清廉医院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学习榜样、崇尚榜样、争当榜样、赶超榜样,积极营造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行风清明的浓厚氛围,2024年起,医院纪委在全院广泛选树挖掘清廉守纪、勤干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勤廉模范,现在“廉洁国蒙”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初心点燃梦想,用专业和专注、无私和奉献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廉洁从业、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阿古拉:耄耋怀赤诚 廉医耀党徽 阿古拉,首届全国名中医,第四批中医师承教育民族医学(蒙医)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名蒙医;曾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蒙古国传统医药学会理事,内蒙古蒙医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科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蒙医药》杂志主编,全国青联第五届常委,内蒙古人大七、八届代表,政协内蒙古第四届委员,内蒙古青联第五届副主席,原内蒙古中蒙医院副院长;荣获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第三届国医大师候选人蒙医药终身荣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突出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蒙医药终身荣誉奖等荣誉。 正如张仲景所言:“医道如参禅,须得时时拂拭初心”。阿古拉从16岁开启行医之道至今70载,始终怀揣着对医学的赤诚之心和对患者的仁爱之情,从未改变过悬壶济世的初心。即便年至耄耋,他依然坚守在医疗一线,解除患者病痛,传承蒙医药精髓,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 师出名医,年少立志悬壶世 阿古拉来自科尔沁黄金家族的后裔。身为长子,为减轻家中的生活负担,在完成初中教育后,阿古拉16岁便投身草原名蒙医华经门下学习本领。在无数个等待老师看病归来的夜晚,在马棚喂饲料的间歇,在风雪交加的昏暗小屋内,阿古拉皆潜心研读藏医蒙医经典。他总是最晚睡最早起,苦练技艺甚至以身试针,立志成为像师傅那样在草原上悬壶济世的名医。为了提高医学水平,他努力考入内蒙古医学院蒙医学系,成为首届蒙医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时至今日,阿古拉坚持临床工作已近70年,接诊患者几十万人,在胃病、风湿关节炎、心脑血管等领域颇有建树,担任蒙医主任医师、蒙医教授。 阿古拉积极响应党中央把医药送到农村去的号召,多年来经常深入偏远地区为百姓送医送药,宣传地方病的防治方法,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他多次前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阿荣旗,运用蒙医药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诊断手段治疗当地多年难以解决的地方病“克山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到内蒙古最贫困的地区清水河县,免费为百姓医治胃病、骨关节炎、风湿、布氏杆菌病等常见病,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和信赖,至今仍有当年的患者带领其他同乡前来问诊;他孤身进入鄂尔多斯鼠疫疫区,帮助当地牧民隔离、治疗和宣传预防传染病知识;他带领学生赴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等草原腹地为牧民诊治疾病,把蒙医药送到群众中去;他连续多年前往包头市达茂旗,协助基层医院开展蒙医药治疗手段,利用药浴和五疗等方法医治多种疾病。 医者之大爱,尽在点滴之间。阿古拉在工作中帮助了很多遇到困境的病患。曾有一位来自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的牧民,因病需长期就医,租住在别人的小凉房里,寒冬时节,阿古拉从自家拿来毡子和被褥帮助这位牧民抵御寒潮。医院门口马路旁,偶遇晕倒的病患,阿古拉迅速施救,将病人送至急诊室,待病人转危为安后,又将其安全护送回家。还有一位土左旗的患者,因病情较重但又缴不起医药费,阿古拉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为其付费,患者病愈后非常感激。这样的小故事在阿古拉的从医生涯中比比皆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赢得了无数患者的敬仰与感激。 潜心医学,科研领域攀高峰 阿古拉医生将蒙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诊疗手段,提升蒙医药诊疗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阿古拉敏锐地预判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脑血管疾病在未来将呈上升趋势。他以运用蒙医传统理论解决现代生活疾病的独特视角,历经上千例临床观察与研究,成功研制出“萨乌日勒”(治瘫丸),开创了蒙医治疗“萨病”(脑血管偏瘫)的先河。后来,他将方剂无偿捐献给国家,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蒙医治疗萨病的研究成果最终荣获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987年,该成果论文在上海召开的中医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汇编成册的中英文版论文集面向国际发行。该方剂凭借显著的疗效,吸引了来自国内其他省份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乃至欧洲、美国、日本、蒙古国等国家的病患前来就医。这不仅让更多人了解蒙医药,还将蒙医药推向了国际舞台。此外,阿古拉在蒙医内科其他疾病的诊疗方面也独具特色,他运用传统蒙医技术——震脑疗法为病患解除了多年的病痛困扰。 鉴于在蒙医学领域经验丰富,阿古拉曾多次受邀参与自治区内以及北京、河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专家会诊,他凭借蒙医独特的治疗方法,攻克了诸多疑难杂症。曾有一位患者在北京开会期间突发疾病,邀请全国各地医学专家会诊,却均未找到病因。作为会诊专家的阿古拉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该患者的问题应当出在胸腺部位。在场的诸位专家对此皆有疑惑,最终通过拍片确诊为胸腺瘤。阿古拉的准确判断受到了患者和同行专家的赞誉。 2017年,阿古拉荣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同时受聘成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阿古拉并未因已取得的成就而停下探索的脚步。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促进蒙医药与西医的融合,致力于将传统蒙医药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相融合。在强调发挥蒙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他倡导突出整体诊疗的优势和主导作用,进而丰富和拓展蒙医理论。 医教并蒂,桃李天下成白衣 发展源于传承,传承在于育人,阿古拉十分重视蒙医药人才的培养。作为内蒙古医学院和通辽蒙医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培育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及蒙医技术骨干人才;历任第二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名老中蒙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硕士导师,临床培养了多名年轻医生、研究生及蒙古国留学生。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对专业的蒙医护理及药剂人才需求迫切。在既无系统教材又缺乏教师的艰难处境下,阿古拉自行查阅文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与培训工作。众多护士和药师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为后续的蒙医护理及药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静县的巴图蒙克,是阿古拉所教授学生中的佼佼者,如今已成为当地颇具声望的蒙医专家。 阿古拉积极推广蒙医事业,让更多人了解蒙医药。他多次受蒙古国卫生部、蒙古国全国总工会、蒙古国国立第一医院等机构邀请赴蒙古国讲学和行医,获得蒙古国消协会颁发的“信得过蒙医专家”称号;他还远赴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交流、访问和讲学,将蒙医药的智慧播撒至更广阔的天地。其医术经验经学生系统性研究整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成书出版《阿古拉蒙医临床探讨》。凭借其传承的精湛技术、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收获的广泛赞誉,阿古拉荣获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桑榆未晚霞满天,术挽春秋守杏林。如今,年逾八旬的阿古拉依旧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表示:只要病人有需求,只要医院有需要,只要我思维清晰、行动便利,我愿意终身为患者服务。这位白发苍苍、和蔼可亲的老人,一旦穿上白大褂,就化身为一位满怀热忱的暖心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