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官网!

身边的勤廉榜样⑭ |重症医学科:与死神“交锋” 为生命“守门”

发布时间:2025.02.28 阅读次数:1210

字体:

{ 关闭 }
身边的勤廉榜样

 序 言

 勤,贵在奉献;廉,贵在坚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清廉医院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学习榜样、崇尚榜样、争当榜样、赶超榜样,积极营造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行风清明的浓厚氛围,2024年起,医院纪委在全院广泛深入开展勤廉榜样选树宣传活动。通过组织推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环节进行综合评定,选树挖掘国蒙清廉守纪、勤干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勤廉模范,现在“廉洁国蒙”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初心点燃梦想,用专业和专注、无私和奉献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廉洁从业、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图片





重症医学科:

与死神“交锋” 为生命“守门”



微信图片_20250227103843.jpg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重症医学科由总院重症医学科和金桥院区重症过渡病房组成,是以蒙医为主,以现代医学为支撑,集重症监护、救治、护理、康复为一体的蒙西医结合特色科室。科室配备有环境整洁、设施完备的层流病房,共设有38张床位。科室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医疗团队共19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10名;护理团队共5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1名,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43名。 

走进重症监护室内,一块硕大的屏幕上红绿线条来回闪烁,每一个病患的生命体征一览无遗;在这里,一个小小的仪器报警声都会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巧妙地将传统蒙医的睿智与现代医学的精确相结合,他们无数次地与死神勇敢“交锋”,坚定地守护生命之门,为患者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昼夜坚守 筑牢防线

 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2年4月,承担着各种器官和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金桥院区重症过渡病房成立于2023年8月,承担着收治病情相对缓解,但仍处于意识障碍,需依赖监测和护理等一系列康复治疗的患者。科室配有血滤机、中心监护系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血气分析仪、生化分析仪、亚低温治疗仪、血液净化仪、电磁波谱治疗仪、血液灌流机、转运呼吸机、多功能治疗床等先进医疗设备;并成功引进、开展腕踝针、盐疗法、中药涂擦、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植入等新技术新项目,这些都成为患者保命的“利器”。科室以蒙西医结合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将蒙医非药物疗法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干预和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中,开展蒙医非药物疗法25项,蒙药使用率达60%以上,蒙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接近96%。科室开展“ICU患者清单式每日目标管理”,由管床医生为每位患者制定专属的每日管理清单,详细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诊治流程等信息,在交接班时与管床护士、值班医生进行详细的交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精准的治疗,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科室获批“国家级肠内营养示范病房”,开展盲插法鼻肠管置入、超声胃残余量测定、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等技术,为重症患者提供全方位营养支持。

作为医院保障患者安全的最后屏障,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在每个节假日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他们而言,正常的休息时间几乎是一种奢望,通宵达旦的值班已成常态。他们不停地在病房间穿梭,仔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甚至在深夜也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他们牺牲了与家人相伴的宝贵时光,只为了救治那些急需帮助的病患。每一次成功的抢救和每位患者的康复出院,都是对他们不懈努力的最高褒奖。


生命相托 永不言弃 

在重症医学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日夜坚守在重症监护的最前沿,与死神默默地进行着一场场无声的较量,每一秒都在为生命争取希望。

2023年9月,急诊会诊电话急促响起,110送诊1名“三无”患者,因脑出血意识障碍经绿色通道收住重症医学科。监护仪的数字在黑暗中闪烁,跳动的是生命的希望。随着脑出血的吸收,患者逐渐清醒。但因脑出血的部位特殊,患者无法言语、无法通过书写表达,警方也未能帮助患者寻找到亲属。几经周折,通过互联网发布寻亲启事,联系到了患者二哥。在科期间,医护人员一有空闲就会陪患者聊天。尽管患者无法言语回应,但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关怀与不断鼓励下,她那双曾经黯淡的眼眸中,渐渐闪烁起了希望的火花!随着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好转,患者转科至金桥重症过渡病房,经过一系列蒙医特色疗法后恢复自理能力,最终好转出院。

2024年的初冬,科室收到了一封温暖人心的感谢信。写信的患者是第二次入住我院ICU,医护人员2次从病魔手中成功抢救了患者。感谢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感激之情。患者家属写道:“在我兄长因病重无法自理入住ICU期间,是护士们用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坚定的责任心,让我和我兄长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与温暖……她们及时满足了我兄长的每一个细微需求,每一次翻身、每一次擦洗、每一次药物的准确输注,都凝聚着她们辛勤的汗水和无尽的耐心。她们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守护在我兄长的身边,用她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2024年12月,科内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沟通室响起敲门声,护士应门后发现是前段时间昏迷的12床病人。只见患者笑容灿烂,由妻子搀扶着,与三个月前躺在病床上的样子判若两人。他的女儿捧着一个长长的红色锦旗,欢快地喊道,“我们来看你们了”!接过锦旗的那一刻,医护人员感觉心里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面锦旗,更是一份信任与期待,每时每刻提醒着他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只要患者有一线生机,我们就会竭尽所能。”这是重症医学科所有人常常念在嘴边的一句话,“视患如亲”是他们行动的准则,而患者日益好转的身体状况便是对医护人员的最好回馈。


以学促进 时刻备战 

重症医学科有着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的特殊性,这里是一个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地方,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伴随日新月异的医学技术和层出不穷的疾病挑战,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位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所必备的“硬核”装备。

科室致力于构建一支不断进步的学习型团队,每周四上午定期组织学习活动,深入解读医学指南与英文文献,广泛涉猎临床知识与人文社科,确保学习内容全面且深入。科室重视学术交流,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等,先后承办、协办重症超声技术交流培训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年会、重症超声培训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年会、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急诊急救医学学术会议等;牵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急危重症专科联盟,成为山东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专科联盟理事单位,成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康复专科联盟常务委员单位,成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康复专科联盟常务委员单位。科室带教老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言传身教,每年培育出数十名进修生、规培生、专业型硕士及实习生,为自治区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重症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科室经常性开展科普讲座、急救技能实训、义诊,提高市民的急救自救能力。科室数次选派骨干至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等医联体单位医院帮扶,为兄弟医院提供帮助。

科室科研氛围浓厚,近年来成功申报高质量发展科研项目2项,内蒙古医学科学院公立医院科研联合基金项目1项,民族医药学会科研项目3项,蒙医药学会科研项目8项等;2024年科室人员申请专利2项,发表著作5篇,发表论文19篇,1名职工获得2024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为蒙西医结合在重症医学领域的新应用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科研成果。

微信图片_20250227103849.jpg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秉持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仁心、对责任的坚守,将最真挚、最热烈、最直接的爱倾注于每一位患者,全力守护重症阵地,为每一名患者筑起坚实的“生命屏障”。